进梯APP | 一个专注于帮助你全方位成长的伙伴

MBTI免费测试:解锁自我认知的密码

一、MBTI到底是啥?从二战职场到年轻人社交的“暗号”

你可能在朋友圈刷到过“INTJ建筑师”“ENFP小太阳”“我是 E 人”这样的标签,这就是MBTI——迈尔斯-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缩写。它的灵感源自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,后来由一对母女在二战时期捣鼓出来:当时大批女性涌入职场,没简历没经验,怎么快速分配合适的工作?她们就琢磨出这套性格测试,没想到后来火遍全球。

四个维度像四把钥匙:

E人 vs I人:E人是“社交电池”,聚会上嗨到停不下来;I人是“独处充电党”,团建后得躲起来静一静。

S人 vs N人:看电影时,S人会盯着演员口红颜色和道具细节,N人却在琢磨剧情隐喻和导演的深层想法。

T人 vs F人:团队开会时,T人满脑子“成本、效率、逻辑漏洞”,F人却担心“这个方案会不会让同事压力太大”。

J人 vs P人:周末安排最能体现差别——J人提前列好“周六健身+学习,周日打扫”的计划表,P人则是“睡醒再说,说不定突然想去看电影”。

二、为啥年轻人对MBTI上头?不只是贴标签这么简单

1. 快节奏里的“自我说明书”

现代人太忙了,很少有空琢磨“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”。MBTI像一面镜子,用几道题帮你梳理性格倾向。比如总爱折腾新想法的人,测完可能发现自己是“直觉型(N)”,才意识到“原来我适合搞创新类工作”。

2. 职场和社交的“破冰神器”

找工作时,ISTJ(严谨细致的“物流师”)适合做会计审计,ENFP(热情创意的“竞选者”)适合搞营销——虽然不能全信,但至少给了个参考方向。

社交时,一句“我是INFJ,你呢?”瞬间拉近关系,甚至衍生出“E人是社交天花板,I人在角落抠出三室一厅”这样的热梗,像个圈内暗号。

3. 商家和媒体的“推波助澜”

星巴克出过MBTI主题咖啡杯,茶百道搞过人格联名奶茶,杯子上印着“INTP:理性思考者专属口味”。短视频和文章里也到处是MBTI分析,想不知道都难。

三、别把MBTI当“人生剧本”,它的局限得知道

1. 性格哪能被几个字母框住?

比如有人既喜欢跟朋友嗨聊(E),又需要独处写东西(I),MBTI却非要把人归成E或I,漏掉了中间的复杂状态。现实中哪有纯粹的“某种类型”,大多是混合体。

2. 人是会变的!

刚毕业时内向的职场新人,工作几年后可能变得能说会道;以前只认死理的“T人”,经历变故后也可能更懂照顾别人感受。MBTI测的是当下状态,别拿它预判未来。

3. 标签容易让人“自我设限”

要是有人说“你是ISTJ,肯定不适合创新”,你就真信了,那可能就错过了自己隐藏的创造力。就像不能因为一个人是“E人”,就硬拉着他去所有社交局——他说不定也想安静看本书。

四、正确用法:把MBTI当“起点”,而非“终点”

测完结果后,可以这样想:

  • 哪些描述戳中了我?比如“INTJ喜欢规划”,那我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做职业计划;
  • 哪些不准?比如“说我不爱社交,但其实我跟好朋友在一起很疯”,这说明我有被标签忽略的一面。

跟人相处时,MBTI可以当参考,但别较真:知道同事是“I人”,就别硬拉着他团建;但也别以为“E人”永远不需要独处。毕竟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比任何四个字母都更丰富。

说到底,MBTI的价值不是给你贴个标签,而是帮你开始问自己:“我是谁?我怎么和世界相处?”带着这份好奇去探索,比记住“我是XX型”更重要。

现在就行动起来吧!拿起手机,微信搜索“进梯成长助手”小程序,进入底部导航“发现”中的“自我测评”,就能免费做MBTI性格测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