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梯APP | 一个专注于帮助你全方位成长的伙伴

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:陷于底层习惯

来源 l 洞见
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曾在演讲时,提过非洲北部草原上的一种百岁兰。
 
这种植物能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存活数月,即使被拦腰折断,也能从断口处抽出新芽。
 
有人在其根部土壤里,掺入了少量草甘膦。
 
开始一段时间,百岁兰生长如初。几个月后,它的表面隐隐泛黄。大约过了一年,它就几乎没有生命迹象了。
 
原本生命力顽强的百岁兰,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枯萎。
 
班杜拉说:
 
“糟糕的习惯就像那几滴草甘膦,缓缓渗透你的生活,一点点毁掉你的人生。”
 
一个人的荒废,总是悄无声息的。
 
也许此刻,一些潜意识的行为已经在带你走向自废,你却浑然不觉。
 
反观自己,如果有下面4种底层习惯,就要赶紧做出改变了。
 
01
沉迷廉价快感
 
 
上周末我到小区的自习室加班,有位看上去刚工作的女生坐我对面。
 
她的座位上堆了四五本考公的辅导书,但她眼睛始终盯着手里的手机。期间我几次起身倒水,发现她不是在刷微博,就是在看朋友圈。
 
当我离开的时候,她更是已经戴上了耳机。一边看着搞笑剪辑,一边捂嘴防止笑出声,带来的资料却是连一页都没翻过。
 
我想,对一个备考的人来说,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成功上岸。但这种快乐的代价,是枯燥乏味的复习,旷日持久的孤独。
 
多少人就像这个女生一样,屈从于廉价的快感,放弃了高级的快乐。
 
《娱乐至死》里有句话:“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,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。”
 
让人欲罢不能的娱乐方式看似免费,其实都在其他地方标好了价格。臃肿的身体,退化的思维,涣散的注意力……都在透支你的人生。
 
作家胡安焉在北京送快递时,有这样一个习惯。
 
每晚下班后,他都会关掉手机,独自在宿舍楼的杂物间待两个小时。
 
没有同事间吆喝的牌局,也没有手游网剧的干扰,他就着昏暗的灯光,读完了《尤利西斯》《没有个性的人》《审判》等大部头的著作。
 
多年后,胡安焉成为一位畅销书作家。
 
当初寝室里消遣的同事,依然在快递站点起早贪黑地工作。
 
娱乐至死的年代,获得快乐的方式层出不穷,但追求怎样的快乐,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。
 
正如董宇辉所说:
 
“每次为了低级的快感而放纵,都意味着你选择了堕落和妥协;每次为了高级的快乐而克制,都意味着你变得更理智、更强大。”
 
02
社交频繁
 
 
美国人际学专家帕特里克,在波士顿大学组织过一次实验。
 
他从一场近百人的舞会中,挑选了几个学生来阅读本专业的资料。
 
实验发现,刚参加过舞会的学生,阅读速率相较平时下滑了接近50%。而这种影响,要到次日中午才缓缓减退。
 
每个人的社交容量都是有限的,一次聚会,一次聊天,甚至于一个表情,都会消耗自身的能量。
 
过量的社交,只能填补暂时的空虚,却会抽空你的时间、金钱和精力。
 
当你流连于人来人往的热闹,就很难静下心来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。
 
《百家讲坛》讲师张宏杰,曾经是银行里的一个小职员。
 
当时他每天下班,都会路过一个小弄堂,三教九流的人都聚集于此。张宏杰常常在这里跟不同的人打牌、下棋、聊天,辛苦一天的身心立刻就能得到放松。
 
很长一段时间,热闹的弄堂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 
直到有天,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位弄堂里的牌友,却发现连对方名字都叫不出来。他这才意识到,这些朋友除了陪他消磨时间,没有在他生命中留下任何东西。
打那之后,他宁可每天绕路,也不再经过小弄堂。
 
回家吃过晚饭后,就一个人钻研历史文献。
 
相比热闹的弄堂,家里的书房有种说不出的冷清。但正是这份冷清,帮助他完成了从银行职员到历史学教授的蜕变。
 
英国作家普里斯特利说:“大多数社交都是这样,不去也没人在意你的缺席,去了就是参加一种徒废光阴的游戏。”
 
人这一生,很少遇到真正交心的朋友,更多的只是匆匆过客。
 
花时间在过客身上的人,和花时间专注自己的人,注定会过上不同的生活。
 
03
嫉妒心重
 
 
朋友老杨工作能力突出,毕业后在公司一直干得风生水起。
 
不过上周一起吃饭,谈到工作时他却哭笑不得。
 
原来他在竞岗时,有个员工举报他违规停车,还特意拍了照片。
 
最后老杨没受什么影响,因为公司停车区域不久前重新划定过。反倒是那个员工,由于在厂区内部违规拍照,被质保部门通报批评。
 
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,妒人之能,幸人之失。
 
倒不是他们天生心眼坏,而是早就习惯了周围人和自己一样平庸。但凡有人过得比自己好,他们就会忍不住暗中使绊,希望对方变得不如自己。
 
方洪波刚进美的时,在一位广告科的科长底下做编辑。
 
凭借出色的能力,方洪波为广告科立下不少功劳。但科长却从没提过提拔他的事。
 
后来他听说,科长故意在他竞选时使绊,因为担心他升职后,就会少个得力干将来帮自己干活。
 
方洪波一气之下,主动申请调到了其他部门。
 
新部门的领导对他十分赏识,在其他科室竞选主任时,毫不犹豫将他推荐了上去。
 
多年后,方洪波成为集团最年轻的董事长,提拔他的领导也进了董事会。
 
反观当年打压他的科长,一直没有带领部门做出业绩,早早就离开了集团。
 
周国平说,人性最大的愚蠢,就是见不得别人好。
 
强者互抬而愈强,弱者互拆而愈弱。
 
困死一篓螃蟹的不是篓子,而是它们自己的相互踩压。打压别人不会让你出类拔萃,只会让你远离真正优秀的群体。
 
直到身边围满了不如你的人,眼前庸碌的生活就会绑架你一生。
 
04
寅吃卯粮
 
 
作家杨熹文在澳洲打工时,遇到这样一类人。
 
他们为钱四处奔走,有的还同时在做好几份兼职。然而挣到的钱,不是用来偿还贷款,就是支付各种账单。
 
各类债务像越滚越大的雪球,不断追赶着他们。他们哪怕精疲力竭,也只能沿着向下的坡道不住奔跑。
 
央行去年做过一次全国性的调查。
 
全国有超过7.8亿人负债,其中80后、90后人均负债接近10万。
 
他们生活的主要特征就是,不敢创业、不敢换工作,更不敢有任何长期的打算。外界稍有些风吹草动,生活立刻溃不成军。
 
拖垮一个人的,不是没钱的生活,而是花钱的习惯。
 
东西贵了可以分期,钱不够了刷信用卡,实在没钱还能打白条……
 
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,让人以为哪怕身处底层,也能过上光鲜体面的生活。
 
可当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,厚厚的账单终有一天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。
 
朋友拿着合适的项目邀你投资,你只能推说囊中羞涩;公司把进修的名额摆在面前,你看了眼信用卡账单后只能摇头说“下次吧”。
 
身处人生的战场,一无所有的人可以轻装上阵,但被钱追着走,注定只能身不由己地活着。
 
查理·芒格曾说:
 
“存钱的意义,不在于你有钱时能有多风光,而在于你没钱甚至欠钱时会有多难堪。”
 
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,永远不要寅吃卯粮,透支自己的财力。
 
写在最后:
 
每个人的命运,本质上都是自己下意识行为的总和。
 
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·克利尔所说:
 
“坏的习惯就像毒品,一沾就上瘾,却将你带入无尽的深渊;好的习惯就像登山,每一步都很艰难,却让你看到更远的风景。”
 
没有一种向上的生活方式,是不需要克服重力的。坚持那些需要你忍受孤独,甚至是痛苦的习惯,你才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